第二計 圍魏救趙
共敵不如分敵,敵陽不如敵陰。
共敵不如分敵:共,集中的。分,分散,使分散。句意:打集中的敵人,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。
敵陽不如敵陰: 敵,動詞,攻打。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,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。
古人按語說:治兵如治水:銳者避其鋒, 如導疏;弱者塞其虛,如築堰。故當齊救趙時,孫子謂田忌曰:“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,救鬥者,不搏擊,批亢搗虛,形格勢禁,則自為解耳。”(《史記》卷六五《孫子吳起列傳》)。
對敵作戰,好比治水:敵人勢頭強大,就要躲過衝擊,如用疏導之法分流。對弱小的敵人,就抓住時機消滅它,就象築堤圍堰,不讓水流走。孫子的比喻十分生動形象,想理順亂絲和結繩,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,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;排解搏鬥糾紛,只能動口勸說,不能動手參加。對敵人,應避實就虛,攻其要害,使敵方受到挫折,受到牽制,圍困可以自解。
事見《史記.孫子吳起列傳》 ,是講戰國時 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。西元前354年,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,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。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 被魏國收服,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 強佔了,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, 距離趙國又很近,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,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。 魏王從之,欣欣然似霸業從 此開始,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,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。 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 國,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。齊威王應允,令田忌為將,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。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,對用兵之法 諳熟精通。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,當時龐涓也 正事奉魏國。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,恐其賢於己,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,斷孫兩足並在他 臉上刺字,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。後來孫臏裝瘋,幸得齊使者救助,
逃到齊國。
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,且說田忌與 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,田忌想直逼趙 國邯鄲, 孫臏制止說:解亂絲結繩,不可以握拳去打,排解爭鬥,不能參與搏擊,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,乘虛取勢,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。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,若我直攻魏國。那龐涓必回師解救,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。 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,其軍 必敗。田忌依計而行。果然,魏軍離開邯鄲,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,魏部卒長途疲憊,潰不成軍,龐涓勉強收拾殘部, 退回大樑 齊師大勝,趙國之圍遂解。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“圍魏救趙”的故事。 又後十三年,齊魏之 軍再度相交于戰場,龐涓複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。孫臏以此名顯天下,世傳其兵法。
太平天國後期,由於內訌加劇,大大削弱了革命軍的力量。西元1860年,清軍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(今江蘇南京),清軍仗著人馬眾多,層層包圍,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。為了解救天京,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,但對如此險惡的形勢,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。
這時,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。他說:“如今,清軍人馬眾多,硬拼只會凶多吉少。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,乘夜突圍,偷襲敵軍屯糧之地杭州。這樣,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抗州。然後天王乘此機會突圍,我也回兵天京,形成兩面夾擊之勢,天京之圍可解。”
翼王石達開急忙回應,並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。諸王全將都認為這是“圍魏救趙”之計,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,勝利是有把握的。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,以為天京被圍,形勢險惡,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,所以遲疑不決,沒有吭聲。
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,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湧,說道:“天王,天國危在旦夕,我等若有二心。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?”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面前,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。
洪秀全深受感動,終於同意照計而行。這年正月初二,正值過年,清軍仗著人多勢眾,已把天京團團圍住,也就略有鬆懈。
這天半夜時分,李秀成、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,乘著黑夜,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。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,也就沒有追擊。
二王突圍後,分兵兩路:李秀成奔杭州,石達開奔湖州。李秀成抵杭州城下,見守備森嚴,他急令士兵攻城,但都被擊退。原來這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基地,城內守軍也有一萬餘人。他們只堅守城池,並不出城反攻。李秀成見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抗州,心中焦急。
突然天降大雨,城內守軍見太平軍久攻不下,都很疲憊,天又降雨,就都躲進城堡休息,因為幾天幾夜沒好生睡覺,倒在地上,就呼呼入睡。李秀成乘著雨夜,派一千多名勇士,用雲梯偷偷爬上城牆,等守城兵士驚醒,城門己經大開,李秀成率部沖入城內,攻了杭州。
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,李秀成下令焚燒清軍的糧倉。和春聞訊,知道杭州已失,斷了後勤供應,急今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,火速回救杭州。洪秀全見清軍已分兵解救杭州,敵軍正在調動,於是下令全線出擊。李秀成攻下抗州,放火燒了糧倉之後,火速回兵天京。石達開也率部回撒天京。兩路兵馬匯合一處,機智地繞道而行,回避了張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隊,終於順利地趕回天京。
此時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,清兵始料不及,左沖右突,陣勢大亂,死傷六萬餘人,一敗塗地。清軍慘敗,天京之圍已解。短時期內,清軍已無力再打天京了。
古往今來,“圍魏救趙”的軍事典例數不勝數,不過最早運用圍魏救趙策略的並非孫臏,而是他師出同門的龐涓,只是沒孫臏用的那麼完美,那麼引人入勝,如果想知道龐涓怎麼去運用圍魏救趙的策略,可以去翻翻關於他的歷史資料,我在這裏就不再敖述。
圍魏救趙,它的精髓就在於避實就虛,進攻敵方的薄弱環節,以達到最佳的戰爭效果。在三國策裏,無論是單線作戰還是聯盟作戰,都是非常實用的戰略。用我的話去定義圍魏救趙,有兩種定義,一種是針對單線作戰:避其鋒芒,攻其蹈晦,疲憊敵軍,後發制人。另一種是針對聯盟作戰: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,敵師未捷,反為其亂。那麼,在三國策裏,我們該怎麼樣去運用“圍魏救趙”呢?
第一.我們先說單線作戰:單線作戰一般情況下都指非盟友存在的單條。很多時候,對方的實力明顯優於自己,並且對方乘勢進攻的情況下,正面抗衡沒有太大的勝算,就要考慮避實就虛,適當派出我方少量精英去攻擊對方腹地的薄弱環節,以達到“圍魏救趙”的效果。當然光有這樣的想法是不行的,“圍魏救趙”自然有它自身的條件:
首先.有能夠勝任使命的將領。大多數情況下,這樣的將領都以組合出現,並有比較全面的技能,其中包括會水、會偵察、會埋伏。如果要勝任,最佳為2隊,為什麼呢?如果少了,明顯顯的有點單薄,力不從心。多了,一來將領不夠用,二來也沒那麼多的指令去揮霍。很多人可能會想,2隊鐵槍或者鐵刀就能偷襲對方的主營了,然而能使自己處於優勢狀態一般可以算是為高手,既然是高手,他的防守一般不容易被自己忽視。如果想2隊偷襲,一般不可能達到效果。在這裏,他們的主要目的在於不斷的騷擾牽制敵人的後方(攻擊敵方周圍的副城,比如對方主營在上用,可以將衛星、南鄉、永安、白帝城全部拿下,對他們行成四面受敵的狀況),讓敵方不能順利的全面進攻我方,從而為我方迅速積攢兵力爭取大量的時間。
其次.有足夠實施策略的時間,主要是指敵方主力在非接近我方主營的情況。如果敵方都兵臨城下了,這時候再實施“圍魏救趙”明顯就已經太遲了,用個形象的比喻吧:對方羽翼已成,想飛你也攔不住。如果真到了這一步,你也只能是背水一戰了,一切只能看你的造化。
再次.有正面牽制的兵力。雖然說兵力上不如對方強盛,但作為守軍,可以和對方的兵力差距拉近一定距離。如果連正面的兵力都沒有,那就更談不上你去“圍魏救趙”了,對方長驅直入,直搗我方主營,一切都只是一隻空談而已。
總結上面得出,單線作戰的“圍魏救趙”策略,其根本目的在於從側面牽制敵軍,讓我方能夠迅速積攢兵力,從而拉近敵我雙方實力的差距或者超過對方的實力,為以後的戰鬥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第二.我們再說說聯盟作戰:現在平時積分基本上都是聯盟作戰,聯盟作戰較單線作戰具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,主要表現在盟友之間的配合上。在聯盟作戰裏,“圍魏救趙”說到底也就是盟友之間配合的一種方式。“圍魏救趙”,單線作戰靠的是自己,而聯盟作戰靠的是盟友。如果想完好的實行“圍魏救趙”的策略,就要看盟友之間的溝通是否良好。當然,聯盟作戰裏,“圍魏救趙”也有它實施的條件:
首先.能夠正確的分析局勢。開局初期,經常會出現幾家合圍一家盟友的狀況,往往這家就成為群攻目標。話又說回來了,假如敵方離我方其他一家盟友也不是很遠,也許也會成為敵方群攻目標。這時候能否正確的分析局勢,將成為實施策略的依據,只有這樣,該攻哪家,該守哪家,就比較明朗了。中後期,每個盟友和敵人基本上會有自己佔領的區域。大凡到了中期,敵我雙方每個君主的主營相距都比較遠。在無法於盟友互為唇齒,而對方將對方進攻控制的情況下,這時候就要分析對方誰為主攻,誰為主守,誰的防守最為薄弱。一般情況下,在外兵力強盛的敵軍往往家中防守相對不足,這時候你就可以進攻他們的主營,以達到“圍魏救趙”的效果。如果你兵力有限,無法進攻對方的主營,這時候就考慮切斷對方的補給線,打擊對方的副城,也可以達到“圍魏救趙”的效果。
其次.自家的防禦一定要嚴密。這是非常肯定的,如果自己家都保不住,談什麼去幫別人。所以在防禦不夠保家,對方也許有可能進攻自己的情況下,不能貿然出動。這時候,你隨便派出一定的兵力去騷擾對方的側面,而主力則最好留在自家防守。
再次.必須有足夠的兵力和適當的戰略部署.如果對方羽翼豐滿(兵力全在進攻同盟),此時盟友存亡全在一線之間。這時候單方面的切斷補給線已經解決不了問題,必須提前形成戰略部署,再不讓對方有喘息機會的狀況下,迅速滅敵。這時候,能否滅敵全看你投入的兵力和戰略部署。部署得當,對方即使防禦嚴密,你也能找出中間的破綻。兵力足夠,對方即使能夠反應過來,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你滅掉他的同盟。同時我方盟友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,死灰復燃。
總結上面得出,聯盟作戰的“圍魏救趙”策略,其根本目的在於解同盟之圍,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,不斷的騷擾對方,同時切斷對方的補給線,打擊對方的副城,以達到讓對方不能順利地進攻盟友的目的;在兵力足夠的情況下,嚴密部署兵力,適當時候給予對方致命一擊,消滅對方,以達到徹底解除同盟之圍的目的。
無論是單線作戰還是聯盟作戰,“圍魏救趙”的目的都是為了解除我方當時局勢上的困境,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戰場拼殺的血腥,將三國策戰爭藝術的高度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。
- Dec 28 Thu 2006 22:30
三國策中孫子兵法36計之運用系列(二)---圍魏救趙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