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計 以逸待勞


困敵之勢①,不以戰;損剛益柔②。

  ①困敵之勢: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。

  ②損剛益柔:語出《易經. 損》。“剛”、“柔”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,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。“損”,卦名。本卦為異卦相疊(兌下艮上)。上卦為艮,艮為山,下卦為兌,兌為澤。上山下澤,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,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,抑損著山,故卦名叫損”。“損剛益柔”是根據此卦象講述“剛柔相推, 而主變化” 的普遍道理和法則。此計正是根據“損”卦的道理,以“剛”喻敵,以“柔”喻已,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,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,使之由強變弱,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,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,同樣可以制勝。

  古人按語說:此即致敵之法也。兵書雲:“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,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。故善戰者,致人而不致於人。”(《孫子.虛實篇》)兵書論敵,此為論勢,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;面在以簡馭繁,以不變應變,以小變應大變,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,以樞應環也。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,實而備之。(《史記》卷六二《管晏列傳》);孫臏于馬陵道伏擊龐涓(《史記》)卷六五《孫子吳起列傳》;李牧守雁門,久而不戰,而實備之,戰而大破匈奴(《史記》卷八—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。

  古按語舉了管仲治國備戰,孫臏馬陵道伏擊龐涓,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實,來證明調敵就範,以逸待勞,是“無有不勝”,法。強調用中心樞紐,即關鍵性的條件,來對付無窮無盡、變化多端的“環”,即廣大四周的情況。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計關鍵。誰人不知,兩個拳師放對,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,蠢人則其勢洶洶,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.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。《水滸傳》上的洪教頭,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,連喚幾個“來來”,結果卻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,一腳踢翻了洪教頭。

  以逸待勞,語出於《孫子·軍爭篇》:故三軍可奪氣,將軍可奪心。是故朝氣銳,晝氣惰,暮氣歸。故善用兵者,避其銳氣,擊其惰歸,此治氣者也。以治待亂,以靜待嘩,此治心者也。以近待遠,以佚(同逸)待勞,以飽待饑,此治力者也。”又,《孫子·虛實篇》:“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(同逸),後處戰地而趨戰
者勞。故善戰者,致人而不致於人。”原意是說,凡是先到戰場面等待敵人的,就從容、主動,後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,一定會疲勞、被動。所以,善於指揮作戰的人,總是調動敵人,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。

  戰國末期,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,開始時,秦軍連克數城,銳不可擋。不久,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,丟盔棄甲,狼狽而逃,秦軍損失數萬。後來,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。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,陳兵于楚國邊境。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。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,只是專心修築城池,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。兩軍對壘,戰爭一觸即發。楚軍急於擊退秦軍,相持年餘。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,吃飽喝足,休養生息。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,精力充沛,平時操練,技藝精進,王翦心中十分高興。一年後,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,將士已無鬥志,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,於是決定東撤。王翦見時機已到,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。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,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。秦軍乘勝追擊,勢不可擋,西元前223年,秦滅楚。

  此計強調: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,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。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,待機而動,以不變應萬變,以靜對動,積極調動敵人,創造戰機,不讓敵人調動自已,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。所以,不可把以逸待勞的“待”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。

  三國時,吳國殺了關羽,劉備怒不可遏,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。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,居高臨下,勢如破竹。舉兵東下,連勝十餘陣,銳氣正盛,直至彝陵,哮亭一帶,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。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,率五萬人迎戰。陸遜深諳兵法,正確地分析了形勢,認為劉備銳氣始盛,並且居高臨下,吳軍難以進攻。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,以觀其變。吳軍完全撤出山地,這樣,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,反而處於被動地位,欲戰不能,兵疲意阻。相持半年,蜀軍鬥志鬆懈。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,首尾難顧,在山林安營紮寨,犯了兵家之忌。時機成熟,陸遜下令全面反攻,打得蜀軍措手不及。陸遜—把
火,燒毀蜀軍七百里連營,蜀軍大亂,傷亡慘重,慌忙撤退。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、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。

  在三國策裏,“以逸待勞”可以說戰局中最實用,運用最廣泛的戰術,無論是自己處於優勢,還是處於劣勢,他都能成為玩家出奇制勝的法寶。“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(同逸),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。故善戰者,致人而不致於人。”“以逸待勞”的精髓就在於善於把握戰爭的主動權,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。

  在三國策戰局中,如何善於把握戰爭的主動權呢?戰爭的主動權,不是說你先進攻就能掌握先機,先防守就能使自己安心自得。善於把握戰爭的主動權,指的是通過對局勢的正確分析之後,通過對客觀的敵我優勢比較後,形成的相應可行性制敵計畫的部署過程。

  “以逸待勞”,關鍵就在於以靜制動,以不變應萬變,後發制人。在三國策戰局初期,一般都指處於防守狀態,無論自己實力優於對方還是劣于對方,最好都不要急於進攻,而是先做好一切戰爭所必須的準備,靜觀其變,然後抓住對方的弱點予以最致命的打擊。若對方先行進攻,你同時也就可以不斷的消耗對方的實力,以自己最小的損失換取對方最大實力的喪失,從而不斷加強我方的優勢,待時機成熟之時,一舉戰勝對方。

  在戰局中,那些是所必須的準備呢?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:
  
  前期,一般也就是指戰局初期階段,在這個階段中,是敵我雙方實施戰略部署的過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搶佔有利地形,部署主城周圍的防禦,迅速積攢兵力成為敵我雙方的首要任務。而這些基本都是“以逸待勞”的基本手段,如果能善於完成這些任務,將為戰局的勝利埋下伏筆。

  後期,就是指雙方或者單方完成各項準備後,全面進入戰爭的階段。這時候,“以逸待勞”基本上在細節上得以實施。那在哪些細節上可以實施“以逸待勞”的策略呢?

  1.虛兵誘敵.在戰局中,有很多不會埋伏的將領,比如孫策,董卓等等,這些將領基本上都是虛兵誘敵的最佳人選。在這裏,虛兵誘敵的任務主要是將對方主力引入自己的“陷阱”或者將對方主力引開我方將要進攻的目標。

  比如,對方在其副城駐紮了一個營,我方為一營二小隊,雖然我方實力優於對方,但是如果我們直接進攻也未必能撈到什麼好處,主要是因為先動、運氣等原因存在。這時候,如果我方2小隊以疑兵攻擊對方其他的城池或者引開對方的營,而我方營則在半路上伏擊對方營,之後2小隊再利用合擊,將對方營一舉擊潰。

  再比如,我方將領或者兵力不如對方。可以先與對方周旋,然後用妖刀埋伏於半路上,行政時建一米,一切準備完畢後,兵力撤退有序,將對方主力引至妖刀周圍3格範圍內,妖刀看準時機施法制敵,對方中計後乘勢反撲,從而取得一個階段的勝利。現在高手很多,單方面的在路上埋伏妖刀很難有實際效果,因為一來戰局中變數很大,很難抓住時機,二來對方若適當偵察,你的一腔心血就要白費了。

  2.太公釣魚(一時想不出好的詞語,只好用這個代替啦*_*).在這裏,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卡位。卡位,主要是指我方兵力先佔據地方必經之路的有利地形,在對方與我方相撞時,借助地形提升我方的攻擊效果。三國策中,紅地和河流很多,軍隊站在紅地和河流上,將很大幅度的降低自身的綜合攻防能力。如果能善於利用這些地形因素,將有力的重創對方的兵力。

  比如你與敵人在河流兩岸對峙時,可以抓住時機在我方岸邊停拄,讓對方在河中於我方相撞,切記:兩岸相持,一般情況下,絕不能正面渡水作戰,以免運氣的不濟,讓對方搶了先機,使自己處於不利狀態。

  再比如,你打掉了對方的士氣之後,及時分析對方將要退卻的方向,于對方必經之路上,堵住對方退卻的路線,也可選擇有利地形佔據,讓對方兵力迅速瓦解。這好象就有點欲擒故縱的意思,欲擒則故縱,對方一旦處於不利狀態,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兵力被你漸漸擊潰了。

  能夠運用“以逸待勞”的細節地方有很多,這裏也就不一一列舉,很重要的一點是:大凡“以逸待勞”基本上都以守為要,講究蓄勢待發,講究後發制人,它要求你有敏銳的眼光,對局勢進行正確的分析後而制定的應敵計畫,他是讓你牽的敵人鼻子走,而不是讓敵人牽著你的鼻子走。

  善於利用“以逸待勞”的人,他能發揮兵力的最大優勢,以最小兵力的損失換取敵方最大兵力的喪失,這樣的人,才是真正的高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s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